文/德魯伊
前幾日,見了一個媽媽寫的帖子,大致是說自家的男孩子,因為早戀。初中的優等生,到了高中不僅成績崩盤,甚至開始離家出走,巴拉巴拉的。
我有點惡作劇的回帖說,“沒彎就挺好。”。沒想到戲謔的結果是,點贊無數。毫無疑問,這個世界更包容了,這個一定和教育的普及有關。有了知識,人群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在加強。自我意識建立了,也就尊重別人的選擇。
你看人家,都開始清算黑奴的事情了,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。改個名字,推個雕像什么的。讓我越來越認同朋友的一句話:任何的平權都需要過猶才及。
有個學生諂媚我,說70后帶給這個世界更多的包容,因為混得都不錯,也更能接受有其他生活方式和三觀的人,雖然他們都很堅定自己的活法。我說,你感謝我是應該的,因為你叫我老師。至于70后,那是苦受的少,不得不經歷的事情多,打不過別人,也不想被別人戰勝,既慫且倔。
三觀多多少少是自己堅定堅持久了,沉淀的渣子。所謂的存在感,多半是明白了自己和別人的界限,還多少能和外界平等溝通和交流。沒有存在感的焦慮,屬于泯于眾人和被消失的垂死掙扎。沒有溝通能力的孤獨,就是個不會說話的孩子,你要什么,你覺得表述清楚了,這世界卻懶得理你。
養過孩子最大的好處之一,就是哪怕對方詞不逮意,磕磕絆絆,你還是愿意蹲下耐心的聽和搜腸刮肚的去理解。這讓我可以在很多場合里,內心已經極度厭煩,但還能保持微笑,側耳傾聽很多人的很多想法。我告訴我很多朋友,這是我管理人際關系和管理團隊方式的一部分。
于是,也有新奇的發現。有些人,為了堅定自己,不受外界干擾,就閉了嘴巴、關了耳朵,矢志不渝的整。有些不,他為了堅定自己是對的,會一而再再而三,在一段時間里不分場合的宣講,最終讓你明白,他需要的不是傾聽,需要的純粹是傾訴。
有意思的是,我們通常會覺得第一種人偏執,覺得第二種人堅定。畢竟,第一種就是個愚公移山,第二種可有傳道士般的熱情和狂熱。但看得久了,經的久了,第二種,約摸著是自己也不太堅定,需要這些傾訴去堅定自己的信念,保證自己的堅持。
有段時間,大家都覺得偏執的人才能成功,歷數互聯網時代的新富們,大多數要么不管不顧埋汰苦干,水到渠成;要么各個都是演說家和段子手,甚至是夢想大師。
這個世界的邏輯,說到底是利用占取你的時間,來占取這個世界的空間。說俗了,你的時間才是你唯一擁有的財富,被誰或被什么占有及分配,也就是你的價值和存在。
現代社會,適度的焦慮總是要有的,畢竟拿著當下目標比,拿著自己和別人比,拿著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比。比較可以帶來思考,讓自己茹毛飲雞血,說不定還能冒出點創意。但現如今的焦慮,已經是無所不在的了,自己的目標在變,對自己的過去認識也在變,比較的對象更是五花八門。原先覺得,法取乎上得其中,現在是法取乎萬物得焦慮,法取乎上中下得焦慮。
其實對抗包容的一定是偏執,這個動動腦袋就想得通。面對信息的洪水,信所信,偏執點沒壞處,人不偏執枉少年。你要自己相信自己堅持的,而且要不停告訴自己這是對的,甚至對不同意見、不同情境,不僅嗤之以鼻,甚至踩了尾巴兒般的跳起攻之。要不,你能怎么樣呢?
這個世界越來越包容了,于是你越來越不出眾,也越來越沒人關心關注。不管是用戶偏好造成的偏執,還是為了讓自己的努力看起來有價值和正確,或是,僅僅覺得我不偏執我又能如何?
你可能注定是那一個偏執的人,在這個包容的世界焦慮的活。

左岸記:想想怎么獨立而不偏執,堅定又不狹隘,就不會那么焦慮了。